IAT效果確實導因於概念的聯結程度嗎?
吳佳煇 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前言
本報告針對近年來對於內隱聯結測驗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的討論,進行文獻回顧。本報告首先針對內隱聯結測驗的程序作簡單的介紹。之後,本報告主要針對內隱聯結測驗結果的意義進行討論。最初Greenwald、McGhee及Schwartz(1998)提出IAT測驗時,認為IAT測驗的效果是建立在「概念」之間的關聯程度,因此不同概念類別之間的反應時間,可以顯現出概念彼此間的聯結程度,並因此可以作為內隱態度的測驗工具,然而,近幾年來,許多研究者分別提出內隱聯結測驗的結果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解釋,而非「概念聯結」的角度。本報告主要真對此一議題進行文獻回顧。
一、內隱聯結測驗程序之簡介
內隱聯結測驗是由Greenwald(1998)等人所發展,其目的旨在於透過目標概念(target concept)與評價概念(evaluative concept)的聯結強度來測量個人對目標概念的內隱態度(implicit attitude)。在其典型的作業中,受試者將針對兩類的目標概念(例如白人、黑人),與兩類的評價概念(例如正向詞、負向詞),進行按鍵反應。整個作業分為五個階段,分述如下:
第一階段:
受試者先針對兩類目標概念進行不同按鍵反應,例如看到「白人」相關刺激時,需按左鍵(電腦鍵盤上某一個指定按鍵),看到「黑人」相關刺激時,則按右鍵。
第二階段:
請受試者針對兩類評價概念進行不同按鍵反應,例如看到「正向詞」相關刺激時,需按左鍵,看到「負向詞」相關刺激時,則按右鍵。
第三階段:
受試者必須同時針對目標概念與評價概念進行反應。例如,看到「白人」或「正向詞」相關刺激時,需按左鍵,看到「黑人」或「負向詞」相關刺激時,則按右鍵。
第四階段:
將第一階段中的兩類目標概念的作反向反應,亦即,例如看到「黑人」相關刺激時,需按左鍵,看到「白人」相關刺激時,則按右鍵。
第五階段:
如同第三階段,受試者必須同時針對目標概念與評價概念進行反應,但目標概念的反應按鍵與第四階段相同。亦即,看到「黑人」或「正向詞」相關刺激時,需按左鍵,看到「白人」或「負向詞」相關刺激時,則按右鍵。
在進行完整個實驗程序後,受試者對黑人、白人的內隱態度即為第五階段的反應時間(表示「白人+負向詞」與「黑人+正向詞」反應時間)減去第三階段(表示「白人+正向詞」與「黑人+負向詞」反應時間)的反應時間,反應時間差距若為正值,表示第三階段的反應時間短於第五階段的反應時間,顯示受試者對白人的偏好高於黑人。若受試者本身對於白人有較正面的偏好,則由於第三階段為的反應顯示對白人的正向態度與對黑人的負向態度,此階段又可稱為相容作業(compatible task),而第五階段則稱為不相容作業(incompatible task)。因此,IAT的測驗結果又為不相容階段與相容階段的時間差異值。
二、內隱聯結測驗結果的意義
根據第一部份的介紹,Greenwald等人(1998)從概念聯結的角度來解釋IAT的測驗結果,亦即,當受試者對白人具有正面的態度時,「白人」與「正向」概念的聯結強度會高於「白人」與「負向」概念的聯結強度,因此,「白人+正向」的反應時間會快於「白人+負向」的反應時間;反之,當受試者對黑人具有負向態度時,「黑人」與「負向」概念的聯結強度會高於「黑人」與「正向」概念的聯結強度,因此,「黑人+負向」的反應時間會快於「黑人+負向」的反應時間。因此,IAT測驗所得到的結果可以反應受試者對白人與黑人的相對態度。然而,許多研究者最近幾年開始提出不同的看法(e.g., Back, Schmukle, & Egloff, 2005; Brendl, Markman, & Messner, 2001; McFarland & Crouch 2002; Mierke & Klauer, 2001, 2003, 2005; Mitchell, 2004; Rothermund, & Wentura, 2004),他們認為IAT的測驗結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而非Greenwald等人(1998)所提出的概念聯結的角度。
首先,Brendl等人(2001)應用random walk model 預測IAT測驗中相容作業與不相容作的可能反應時間快慢,並用實驗結果來檢驗不同IAT階段中的反應標準是否有所改變。而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IAT測驗的不同階段中,受試者會改變反應閾值。他們發現,在不相容作業中,受試者為了正確反應「正向類別」與「副項評價」的聯結,會提高反應閾值。以「白人—黑人」IAT為例,在不相容作業中,要將白人與不愉悅進行聯結時,會發現對白人刺激的反應較為困難,此時,受試者的反應會趨向保守,因此使得反應時間變長。根據此一說法,則IAT結果不能完全歸因於受試者對兩類目標概念的態度,反而可能是因為受試者在反應階段的反應策略所造成的效果。
其次,McFarland與Crouch(2002)、Mierke 與 Klauer(2005)及Back、 Schmukle及Egloff(2005)則是從認知能力的角度來解釋IAT的結果。他們認為IAT測驗與個人的認知能力有關,而非關評價態度的強弱。McFarland 與 Crouch(2002)以「好吃—樂觀」類別為例,他們認為在相容作業時,受試者可以採用正向特性來針對「美味的」與「快樂的」進行反應,不需要將美味的對應到好吃的類別,或是將快樂的對應到樂觀的類別。但是,在不相容作業中,受試者在反應時必須抑制刺激的正向或負向特性,將刺激對應到正確的類別,並且記住各類別的反應按鍵,以及抑制類別的不一致位置。換言之,在不相容作業中,受試者需要更多的認知資源來進行反應,因此,McFarland與Crouch認為,受試者的認知能力會影響IAT測驗的效果。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測量了不同議題的態度IAT,包括黑、白人IAT、同性戀IAT、反外國人IAT、自尊IAT等等,並且加入了兩個控制IAT,「好吃—樂觀」IAT與「花朵—昆蟲」IAT。他們的研究主要是討論兩個控制IAT結果是否跟不同議題態度的IAT結果具有相關,如果個人的認知能力確實影響了IAT的結果,則不同的態度IAT結果應與控制IAT結果具有顯著關係。而其研究結果確實顯示,控制IAT與各個態度IAT都具有正相關。此外,他們的最後一個實驗操弄IAT的相容作業與不相容作業的階段,並將此二階段的反應時間與控制IAT進行相關,其結果顯示,控制IAT與不相容作業的反應時間具有正相關,不論不相容作業是先進行還是後進行;然而,控制IAT與後進行相容作業的反應時間也具有正相關,而與先進行的相容作業反應時間沒有相關。McFarland與Crouch認為此結果顯示,不相容作業與後進行相容作業需要更多認知能力才能完成,因此,他們認為控制IAT與這些作業的顯著相關,顯示IAT測驗確實與個人的認知能力有關。
從認知能力來解釋IAT效果的還包括Mierke與Klauer(2001, 2003, 2005)所提出的作業移轉能力(task-switching ability)。如同McFarland 與 Crouch(2002)所提出的, Mierke與Klauer(2005)指出在「花朵—昆蟲,愉悅—不愉悅」IAT測驗中的相容作業中,受試者對鬱金香的反應可以根據花朵的類別概念,也可以根據其正向特性,所以受試者在目標概念類別與評價概念類別中進行作業移轉的情況會較低;然而,在不相容階段中,受試者對刺激的反應就必須回到McFarland 與 Crouch所描述的,受試者不能藉由正向特質或是負向特質來進行反應,而是必須辨識每一個刺激的類別,然後再根據該類別進行適當的反應。在此不相容作業中,受試者在目標類別概念與評價類別概念之間的作業移轉的情況會加劇,而此作業移轉的過程會使得反應時間加長、錯誤反應增多。在Mierke與Klauer(2001, 2003)的研究中,他們指出,當兩個連續的嘗試(trial)發生作業轉移的情形時,其反應時間與錯誤率會提高,而這樣的情形在不相容作業中又更容易發生。而在Mierke與Klauer(2005)的研究中,他們根據此一假設,繼續驗證作業移轉效果對IAT的影響。在他們的實驗中,為了了解作業轉移的情形確實有損評價概念的可觸性(accessibility),他們讓受試者先進行「花朵—昆蟲」IAT測驗,然後再進行目標概念刺激的評價唱名作業,從IAT測驗的後像效果來檢驗作業移轉效果的假設。具體而言,他們操弄兩個受試者間的變項,第一個為相容作業、不相容作業,第二個為作業混雜性,混合作業(trial)與區塊作業(block),共有四種的作業組合。相容作業組是請受試者進行IAT的相容作業階段,其中又分為混合作業與區塊作業。混合作業中,目標概念刺激與評價概念刺激是隨機出現;區塊作業中,目標概念刺激與評價概念刺激是分別呈現,先呈現某一類刺激後,才呈現另一種刺激。反之,不相容作業,則是請受試者進行IAT的不相容作業階段,其中也分為混合作業與區塊作業。而在這四種作業組合下,受試者完成IAT作業之後,則進入主要的測驗階段,在此階段中,受試者必須將所呈現的花朵刺激、昆蟲刺激、紅色子音字串、藍色子音字串進行唱名。當受試者看到花朵刺激、昆蟲刺激時,必須說出各刺激是正向還是負向,而看到紅色子音字串、藍色子音字串時,則必須說出刺激的顏色。Mierke與Klauer認為,在區塊作業中,由於相容作業與不相容作業所經歷的作業移轉效果不如混合作業嚴重,因此他們並不預期相容作業與不相容作業的操弄在後續唱名作業的表現上會有差異,但是他們認為,在混合作業的情況下,作業轉移效果的強度在不相容作業的情況下會提高,因此他們預期相容作業與不相容作業的操弄在後續唱名作業的表現上會有差異。然而,為了排除Brendl等人(2001)所提出的「不相容作業的保守反應假設」,他們利用目標概念刺激的評價唱名與字串的顏色唱名作為比較基準。若根據Brendl等人(2001)所提出的「不相容作業的保守反應假設」,則不論是何種唱名作業,都會看到相同的效果,但如果是根據Mierke與Klauer作業移轉假設,則只會看到目標概念刺激的評價唱名表現會受到先前IAT作業操弄的預期影響,而字串的顏色唱名則不會有所差異。最後的結果支持Mierke與Klauer的作業移轉假設,其結果顯示,在區塊作業中,相容作業與不相容作業的操弄在後續目標概念的評價唱名作業的反應時間上沒有差異,在混合作業的情況下,不相容作業之後的目標概念的評價唱名作業的反應時間,相較於相容作業的操弄,會較長。而這樣的差異並沒有在顏色唱名的表現上發現。所以,整體而言,此結果支持Mierke與Klauer的作業移轉假設。在實驗二中,他們進行類似的實驗操弄,但改變了主要測驗的反應形式,改採目標評量作業作為反應行為,而結果與實驗一相同,顯示在混合作業下,不相容作業的操弄會使得後續概念測驗的反應時間變長。而根據兩個實驗的結果,可以更清楚的發現,不相容作業所看到的較長的反應時間是受到作業移轉效果的影響而產生。
Back、 Schmukle及Egloff(2005)也是從認知能力的角度進行研究,他們改良了Mierke與Klauer(2003)、McFarland 與 Crouch(2002)所採用的控制IAT,他們認為Mierke與Klauer、McFarland 與 Crouch所使用的控制IAT,在某種程度上仍具有先前已存在或是研究設定的概念關聯性,因此並不適合作為一個純粹的控制IAT。據此,他們採用「字母—數字」與「文字—數學運算式」作為控制IAT的材料,因為字母與數字、文字與數學運算示都分別是獨立的概念,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控制IAT測驗。他們在實驗一中首先建立此控制IAT,之後,在實驗二到實驗五,則是同時進行控制IAT與焦慮IAT,進行兩個IAT測驗結果的相關分析,其結果發現,控制IAT與焦慮IAT具有顯著的相關,表示在具有特別內容(如焦慮IAT)的IAT測驗中,參雜了個人在控制IAT中所具有的認知能力上的個別差異。他們的研究結果雖然指出IAT測驗的D指標(將每一位受試者的IAT差異分數除上相容作業與不相容作業的反應時間標準差;Greenwald, Nosek, & Banaji, 2003)可以降低此影響,但是還是可以觀察到控制IAT與焦慮IAT具有某種的關聯。然而,Cai、Sriram, Greenwald及McFarland(2004)針對McFarland 與 Crouch的研究結果進行D指標的分析,並且進行新實驗,其研究結果都顯示使用D指標可以去除特定內容IAT與控制IAT之間的關聯,顯示D指標可以免除受到一般認知能力的影響。但他們在討論中也說到,D指標也不是完全可以抗拒此一因素的影響,他們指出,在某些內容IAT中,若反應作業需要較強的抑制效果,則D指標仍可能受到一般認知能力的影響。因此,整體而言,IAT測驗確實會受到一般認知能力的影響,而就目前的討論,採用D指標或可減除此一方面的影響。
除了前述的研究外,Rothermund 與 Wentura(2004)則提出了「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figure-ground asymmetry model)來解釋IAT的結果,他們認為IAT的效果可導因於類別刺激具有不對稱的顯著性,因此使得相容作業的反應時間會快於不相容作業。亦即,在相容作業中,因為目標概念與評價概念的聯結可基於刺激的顯著性(salience),因此其反應時間會較快,而在不相容作業中,目標概念與評價概念的聯結無法依賴刺激顯著性的原則來進行判斷,而使反應時間變長。若以年輕--老年IAT為例,當大學生進行「年輕—老年」與「愉悅—不愉悅」的內隱聯結測驗時,他們認為與老年相關的詞,對大學生來說因為較不熟悉,因此容易成為前景,容易產生突現效果(pop-out effect);而不愉悅詞所具有的負向評價,在過去研究中也發現,負向刺激的訊息較容易吸引注意力,因此相對於正向刺激,容易成為前景。所以,在相容作業中,當「年輕+正向」(皆為背景)、「老年+負向」(皆為前景)進行聯結時,受試者可以根據顯著性因素進行判斷,進行反應;而在不相容作業中,當「年輕+負向」(前者為背景,後者為前景)、「老年+正向」(前者為前景,後者為背景)進行聯結時,受試者無法根據顯著性因素進行判斷。因此,當IAT結果顯示不相容作業反應時間長於相容作業時,其可能表示的是顯著性因素的影響,而非概念聯結強度的影響。
根據此一假設,他們在實驗一中,進行五個子實驗(1A-1E)。實驗1A進行典型的「年輕--老年」IAT,重製先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年輕+正向」、「老年+負向」的反應時間短於「年輕+負向」、「老年+正向」的反應時間。實驗1B與1C也是「年輕--老年」IAT,但是評價概念類別改為「真字—假字」類別,因此,根據概念聯結的解釋,「年輕--老年」與「真字—假字」四個類別之間,並無預測性的聯結。但是若根據「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假字因為是不熟悉的刺激,容易形成前景,而真字容易形成背景。因此,當「年輕+真字」、「老年+假字」聯結時,受試者可以根據刺激顯著性進行反應,而當「年輕+假字」、「老年+真字」聯結時,受試者無法根據刺激顯著性進行反應,因此會得到前者反應時間比後者快的現象。因此,若根據聯結觀點,則兩聯結階段的反應時間應無顯著差異,但若根據「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則前者階段的反應時間會快於後者。而此二者實驗結果,都支持「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1D與1E實驗則是加入了視覺搜尋作業來測量刺激的顯著性程度,在1D實驗中,Rothermund 與 Wentura(2004)針對「年輕—老年」、「愉悅—不愉悅」、「真字—假字」以及「多色零字串—單色零字串」共四組的刺激,分別進行視覺搜尋作業。其結果顯示,當「老年、不愉悅、假字、多色零字串」此四個類別作為干擾刺激(distractor)時,目標刺激的搜尋時間較長,當「年輕、愉悅、真字、單色零字串」此四個類別作作為干擾刺激時,目標刺激的搜尋時間較短。由此結果可知,受試者在處理「老年、不愉悅、假字、多色零字串」此四個類別時,需要較多的注意力資源。而先前在1B及1C中,「老年、不愉悅、假字」被假設為前景的角色,在視覺搜尋作業的結果中也得到支持,也進一步證實「年輕+正向」與「老年+負向」聯結、「年輕+真字」與「老年+假字」聯結可以從「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來解釋。最後,在1E實驗中,Rothermund 與 Wentura 利用「年輕—老年」及「多色零字串—單色零字串」進行IAT測驗。其預測與1C相同,若根據聯結觀點,則兩個聯結階段的反應時間應無顯著差異,但若根據「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則「年輕+單色零字串」(皆為背景)及「老年+多色零字串」(皆為前景)聯結反應時間會短於「年輕+多色零字串」及「老年+單色零字串」(皆為一前景,一背景)。因此,由實驗一的五個結果來看,IAT的測驗結果可單純導因於刺激顯著性的不對稱性,而非概念的聯結強度。
在實驗二的部份,Rothermund 與 Wentura(2004)試圖從「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來探討IAT效果、刺激顯著性不對稱效果與外顯測驗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若IAT效果是導因於刺激顯著性不對稱效果,則當控制了刺激顯著性不對稱效果後,則IAT 測驗結果與外顯測驗之間的相關性就會降低。在實驗2A中,他們首先採用兩種性別IAT進行研究。受試者分別針對「男性—女性」、「自我—他人」以及「男性—女性」、「真字—假字」進行兩個IAT測驗,此外,受試者也針對「男性—女性」刺激進行視覺搜尋作業,以測量男、女性刺激的不對稱效果,最後也採用性別角色量表測量受試者的性別概念。其結果顯示外顯的性別概念測量與兩個IAT測驗結果具有正相關,然而,當加入了男、女性刺激的不對稱效果之後,男、女性刺激的不對稱效果與兩個IAT測驗結果具有正相關,但外顯的性別概念測量與兩個IAT測驗結果就無顯著相關了。此一結果顯示,男、女性刺激的不對稱效果確實影響了IAT測驗的結果。在實驗2B中,Rothermund 與 Wentura採用「東德—西德」IAT作為研究的主要作業,並進行相同的分析,也獲得相同的結果。
在實驗三的部份,Rothermund 與 Wentura(2004)在實驗3A中,他們以「年輕—老年」、「愉悅—不愉悅」等四個類別作為研究材料,在實驗程序中,先以GO-NO GO 作業使受試者提高對特定類別刺激的顯著性,之後再進行IAT 中聯結階段的測驗。舉例而言,受試者先隨機分派到四組中的某一組GO-NO GO作業,此四組作夜為先針對年輕或老年作反應,在針對愉悅或不愉悅做反應,以此形成四種不同的GO-NO GO作業。Rothermund 與 Wentura預期,當GO-NO GO作業的操弄與原本的顯著性地位相同時,(例如「老年」與「不愉悅」作為操弄目標),則會看到相容作業的反應時間會短於不相容作業,與一般的IAT效果相同。而當GO-NO GO作業的操弄與原本的顯著性地位不一致時,(例如「年輕」與「愉悅」作為操弄目標),則會看到不相容作業的反應時間會短於相容作業,亦即,會得到相反的IAT效果。而研究結果確實支持此一假設,也顯示出,當「年輕」、「愉悅」刺激的顯著性提高時,則會得到與過去相反的「年輕—老年」IAT效果,顯示刺激顯著性確實影響IAT的效果。在實驗3B中,則是藉由兩個IAT的測驗來檢驗相同的假設,在第一個IAT實驗中,Rothermund 與 Wentura利用顏色來操弄刺激顯著性,他們仍舊採用「年輕—老年」IAT作為主要測驗,但在此實驗中,受試者接受兩種測驗。一種測驗是將所有的年輕詞與老人詞都用黃色顯示,並與10個黃色與綠色中性詞(中性詞相同,僅呈現顏色不同)進行聯結,在此作業中,「老人」與「綠色」即為顯著性高的類別。另一個測驗則是一種測驗是將所有的年輕詞與老人詞都用綠色顯示,並與10個黃色與綠色中性詞(中性詞相同,僅呈現顏色不同)進行聯結,在此作業中,「老人」與「黃色」即為顯著性高的類別。受試者都必須接受兩種測驗。由於黃、綠色並不帶有評價意義,因此若根據概念聯結觀點,則不會出現IAT效果,但若根據「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則IAT效果會因為顏色顯著性操弄而有所改變。其研究結果顯示,在第一個IAT測驗中,可得到一般的IAT效果,亦即相容作業反應時間較快,然而,到了第二個IAT測驗時,由於顏色顯著性的改變(例如第一個IAT測驗中,綠色顯著性較高,但第二個測驗中,黃色顯著性較高),而產生相反的IAT效果(註:第二個IAT測驗的相容作業定義與第一個IAT測驗相同,例如都是以「老年+綠色」,「年輕+黃色」的聯結計算反應時間)。此結果顯示出,當其中一個顏色作為在第一個IAT測驗具有高顯著性時,則會產生一般的IAT效果,但到了第二個測驗,當另一個顏色具有高顯著性時,則其IAT效果會與第一個IAT測驗的效果相反。因此,由此可見,顯著性的操弄確實會影響IAT的結果。
最後,在實驗四的部份,Rothermund 與 Wentura檢驗「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的效果是否會因為目標類別刺激本身的正、負向評價而有所差異,因此,他們選擇「熟悉名字—不熟悉名字」與「愉悅—不愉悅」進行IAT測驗,而在「熟悉名字—不熟悉名字」的部份分為兩組,一組是所有的熟悉名字都是具有正面評價的,另一組是所有的熟悉名字都是具有負面評價的。而其研究結果顯示,不論熟悉名字是正向、還是負向,IAT效果都是一樣的,亦即,相容作業(「熟悉名字+愉悅」「不熟悉名字+不愉悅」) 反應時間短於不相容作業(「熟悉名字+不愉悅」「不熟悉名字+愉悅」)。而且視覺搜尋作業的結果也顯示不熟悉名字作為干擾刺激時,其反應時間較正向熟悉名字或負向熟悉名字長。總結而論,Rothermund 與 Wentura(2004)的研究指出,IAT效果可能導因於刺激顯著性的不對稱,而非概念聯結的強度。
最後,Mitchell(2004)則是從分類原則(categorization rule)的角度來解釋IAT效果,他認為IAT效果可以導因於對目標概念與評價概念的分類原則。在他的研究中,實驗一找了八個有翅膀的動物刺激與八個有牙齒的動物刺激,這些刺激中,有翅膀的動物沒有牙齒,有牙齒的動物沒有翅膀,所以八個有翅膀的動物可以標示為「有翅膀」或「沒牙齒」;八個有牙齒的動物可以標示為「沒翅膀」或「有牙齒」。接著,他利八個愉悅詞與八個不愉悅詞進行IAT測驗。在測驗中,一組受試者進行「有翅膀—沒翅膀」與「愉悅—不愉悅」的聯結測驗,另一組受試者進行「沒牙齒—有牙齒」與「愉悅—不愉悅」的聯結測驗。在這兩組測驗中,目標類別下的刺激是相同的,亦即,八個有翅膀的動物刺激與八個有牙齒的動物刺激,差異的地方在於,兩組受試者對此兩類動物的類別概念是不同的。Mitchell認為,若受試者僅是根據類別歸屬的原則進行判斷,則接受刺激(accept stimuli,如有翅膀、有牙齒)會成為焦點刺激,因此應發現接受刺激(accept stimuli,如有翅膀、有牙齒)與愉悅聯結的反應時間,與拒絕刺激(reject stimuli,如沒翅膀、沒牙齒)與不愉悅聯結的反應時間,會快於接受刺激與不愉悅聯結的反應時間,與拒絕刺激與愉悅聯結的反應時間。而正如預期,Mitchell實驗一的結果支持此一假設,顯示相同的八個有翅膀的動物刺激與八個有牙齒的動物刺激,在不同的指導語分類下,「有翅膀—沒翅膀」或「沒牙齒—有牙齒」,會得到不同的IAT效果。簡單而言,當有翅膀的動物刺激在「有翅膀—沒翅膀」分類下,會得到正向的IAT效果。但是,當有翅膀的動物刺激在「沒牙齒—有牙齒」分類下,其所得到的IAT效果則是反向的。也就是說,「接受刺激+愉悅」與「拒絕刺激+不愉悅」的反應時間短於「接受刺激+不愉悅」與「拒絕刺激+愉悅」的反應時間。此一結果並不能用評價性的態度聯結來解釋,因為所有的刺激物都是相同的,只是分類指導語改變而已。
在實驗二中,Mitchell(2004)則是使用數字刺激,他將數字刺激呈現如下,每一個刺激是由三個二位數字所構成,並逐行排列。在這些刺激中,有些刺激是列同(row same)刺激或欄同(column same)刺激。列同刺激中,任兩列的數字是相同的,欄同刺激中,二位數字的十位數字與各位數字是相同的,但位置可以不同,如下所示。在這些刺激中,列同與欄同刺激是互斥的,因此,如同實驗一,有一半的受試者針對「列同—列不同」與「愉悅—不愉悅」進行IAT測驗,另一半受試者針對「欄同—欄不同」與「愉悅—不愉悅」進行IAT測驗。而根據接受與拒絕原則,Mitchell的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出,在不同分類指導語下,「接受刺激+愉悅」與「拒絕刺激+不愉悅」的反應時間短於「接受刺激+不愉悅」與「拒絕刺激+愉悅」的反應時間。雖然在列同原則中,「列同」較「列不同」容易判斷,在欄同原則中,「欄不同」比「欄同」容易判斷,但是列同、欄同的指導語僅影響整體的反應時間,而不影響IAT效果。因此,根據Mitchell(2004)的研究,可以知道,IAT效果可以單純從分類原則來解釋,而不必然隱含評價態度與目標類別之間的關聯性。
Row same
32
32
12
Column same
11
24
42
結論
本報告整理了近年來不同研究者對IAT效果的解釋,包括「反應閾值改變」(Brendl, Markman, & Messner, 2001)、「一般認知能力」(McFarland & Crouch 2002)、「作業移轉認知能力」(Back, Schmukle, & Egloff, 2005; Mierke & Klauer, 2001, 2003, 2005)、「前景—背景不對稱模式」(Rothermund, & Wentura, 2004)以及「簡單接受效果」(Mitchell, 2004),這些效果都可以解釋IAT測驗所得到的結果。由此可知,由IAT測驗所得到結果不必然是概念聯結的結果,當然,也不必然是Greenwald等人(1998)所提出的內隱態度的構念。根據以上的討論,未來研究者在使用IAT測驗時,必須針對上述各種可能的解釋進行控制與考量。
參考文獻
Back, M. D., Schmukle, S. C., & Egloff, B. (2005). Measuring task-switching ability i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2, 167-179.
Brendl, C. M., Markman, A. B., & Messner, C. (2001). How do indirect measures of evaluation work? Evaluating the inference of prejudice i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 760-773.
Cai, H., Sriram, N., Greenwald, A. G., & McFarland, S. G. (2004).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 D measure can minimize a cognitive skill confound: Comment on McFarland and Crouch (2002). Social Cognition, 22, 673-684.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tz, J. K. L. (1998).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464-1480.
Greenwald, A. G., Nosek, B. A., & Banaji, M. R. (2003).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 An improved scoring algorith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197-216.
Klauer, K. C., & Mierke, J. (2005). Task-set inertia, attitude accessibility, and compatibility-order effects: New evidence for a task-set switching account of the IAT effec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208-217.
McFarland, S. G., & Crouch, Z. (2002). A cognitive skill confound 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ocial Cognition, 20, 483-510.
Mierke, J., & Klauer, K. C. (2001). Implicit association measurement with the IAT: Evidence for effects of executive control processes. Zeitschrift fuer Experimentelle Psychologie, 48, 107-122.
Mierke, J., & Klauer, K. C. (2003). Method-specific variance i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1180-1192.
Mitchell, C. J. (2004). Mere acceptance produces apparent attitude i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0, 366–373.
Rothermund, K., & Wentura, D. (2004). Underlying processes i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Dissociating salience from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33, 139-165.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