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matching effect in persuation

好久沒貼文章啦,表示我很久沒有想心理學的東西啦!
這個暑假因為要準備商研所的碩士論文,所以看了一些態度方面的研究

我回顧的文獻主要是態度說服中的matching effect,這個效果在早期的態度研究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可以提升說服力的效果,也就是說,當受試者知覺到他與訴求者的性別、族群、或是特質是相同時,就會比較容易接受訴求者所提供的訊息,進而達到改變受試者態度的效果。然而,最近的文獻指出,過去研究所提供的訴求都是強訴求,也就是說,過去的研究材料中,所提供的訴求都是說服力比較強的訴求,因此,當受試者認為自己與訴求者相似時,會對訴求物本身產生正向態度。因此,matching effect所產生的正向態度效果,到底是因為matching的影響呢,還是因為訴求材料的效果呢?有鑑於此,最近有一些發表在PSPB與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的文章,在matching的操弄情境之外,另外操弄訴求本身的說服性,提供受試者強訴求或弱訴求兩種不同的訴求版本。而這些研究結果顯示,matching本身並不會導致正向的態度,而是提高受試者處理訴求內容的注意力與興趣,若跟non-matching的情境相較,matching情境下會使得受試者在接受強速求時,產生較正面的態度;在接受弱訴求時,產生較負面的態度。換言之,matching會提高受試者的涉入程度 (involvement)。

然而,根據ELM態度理論,相同的變項對於改變態度的影響,會因為涉入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影響。Matching effect也是,在一般情況下,matching effect能夠提高受試者的涉入程度。但是在高涉入的情況下,matching effect卻是會產生偏差效果(bias effect),也就是說,在高涉入情況下,如果同時呈現正反兩面的訴求,則受試者會比較注意正面的訴求,而產生正向的態度,這就是所謂的偏差效果。而在低涉入的情況下,matching effect則會是一種邊陲線索,亦即,受試者因為不會花很多心思去處理訊息,所以他會將matching這個線索當作是形成態度的基礎,因此,不論訴求是強是弱,受試者都會產生正向的態度。

總而言之,matching effect在態度說服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會因為受試者涉入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我本來想進行的研究便是在討論matching effect在說服歷程中的多元角色(multiple role),用另外的設計方式,來討論matching effect在態度說服中的自我驗證(self validation)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角色是過去的matching effect文獻中沒有討論的,但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效果。現在正在準備刺激材料,希望能在當兵前做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